“整村运营”智慧加速乡村建设升级,培育乡村振兴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4/11/21

编者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失、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滞后等多重挑战。而农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则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整村运营作为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正逐渐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整村运营能够整合村庄的各类资源,发挥村庄的独特优势,提升村庄的产业价值和综合效益,从而实现村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 · 当前乡村运营的误区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乡村旅游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推动力,但实际上,并非所有乡村都适合走旅游发展的道路,旅游业仅仅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之一。许多村庄盲目追求农旅化、康养化、民宿化,看似符合目前的政策引导和市场趋势,却忽视了村庄的实际情况和个性需求。结果是,大量资源投入后,村庄并未实现真正的振兴,反而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市场吸引力。乡村运营的关键在于转变思路,发现不同乡村的价值潜力,找到适合本村的发展路径。需要有权责明晰的“运营主体”、有专业独立的“运营团队”、有潜力可挖的“运营要素”、有人气活力的“运营项目”、有可行落地的“运营规划”。

111.jpg

(图片:HOYI逸宿村|来源:网络公开)

而整村运营是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农村振兴战略推进的背景下,逐渐兴起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它强调以整个村庄为运营主体,通过整合村庄的各类资源,发挥村庄的独特优势,提升村庄的产业价值和综合效益,从而实现村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整村运营会综合考虑村庄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这个规划会明确村庄的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的内容。

二 · 整村运营重点

(一)凸显村庄特色

乡村希望“被看见”,因为“被看见”意味着更多发展的可能。而相似的场景、产品与服务,无法吸引市场长期的注意力与消费转化,也会打击乡村创新与破局的积极性,不利于乡村文旅的可持续发展。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乡村的发展和运营应立足于乡村自身的本色和特长,发展差异化、个性化的产业。例如,有的村庄可以发展特色农业,有的村庄可以发展手工艺产业,借此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旅游品牌等。通过品牌效应提升村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山东淄博红叶柿岩

把红叶、柿子、岩石综合起来,就有了红叶柿岩这个名字。红叶柿岩位于山东省淄博博山区,这里地处原始的古老峡谷之中,森林覆盖率高达95%,被誉为“鲁中之肺”,有连片原生红叶,拥有一定发展旅游基础,每到秋季,万亩原生红叶林层林尽染,景色壮美惊艳。

2020年10月“红叶柿岩”重新包装面世,依托当地优质自然资源与传承保护乡村文化、转化发展,开发出旅游品质较高的“小而精”产品,引爆和和撬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222.jpg

(图片:淄博红叶柿岩万亩红叶|来源:网络公开)

淄博红叶柿岩采取景区依托型的开发方式,依托万亩红叶、万亩梯田等资源,充分利用当地优质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打造山东最美公路“禹王路”和鲁中最美“城市阳台”,形成集旅游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交流、研学科普为一体的综合型风景旅游区,开发出旅游品质较高的“小而精”产品。旅游带动周边和尚房村、石坞村、岭西村、姚家裕村四个村庄发展,并成功引爆和撬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通过品牌集群助推乡村振兴,联动周边片区,总投资约2亿元,带动返乡500人就业,年100万人旅游休闲和度假,推动全区乡村旅游整体水平提升。

2.河北承德草莓公社

草莓公社坐落于河北承德西道村,这个小山村几年前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资源亟待整合发展。西道村以草莓产业为依托,以草莓元素为主题文化IP进行全域、全产业链体系规划,让破落的村庄一夜成名。重新规划后的草莓公社,被评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

西道村通过整合四季草莓、森林温泉、田园风光、特色餐饮、民俗展演等优势资源,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集中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草莓香草等特色产业,实现“美丽乡村+扶贫攻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农村电商+沟域经济+城乡统筹”八合一融合发展,形成河北美丽乡村建设典范。

333.jpg

(图片:河北承德草莓公社|来源:网络公开)

同时西道村将住宿、餐饮、购物等业态融入打造以“草莓采摘、温泉沐浴、民宿体验”为主题的全新农旅融合品牌——草莓公社。对农户住房改造,提供草莓主题住宿体验;在建筑及景观营造过程中突出草莓文化主题元素,打造独特的食住行游购娱全体验草莓之旅。

(二)强化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乡村运营要注重培养村民的参与热情,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进而带动整体氛围促进整村发展振兴。在整村运营的过程中,应当鼓励村民参与村庄的公共事务决策、村庄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通过村民的广泛参与,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还能增强村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上海松江“幸福老人村”

在松江区叶榭镇,“幸福老人村”从农村老人原居养老的需求出发,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让“不离家、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亲”的创新养老模式在堰泾村落地开花。

444.jpg

(图片:上海松江“幸福老人村”|来源:网络公开)

将宅基地盘活用于乡村养老,“幸福老人村”案例的实践经验在于,通过机构化运营和多元化公益助老,在乡村新场景和新社群的营造中,激发了乡村孝亲文化的社会影响,唤醒了农村老人参与互动的价值感和活力感,活力老人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乡村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内涵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

在堰泾村,越来越多为老人量身而设的志愿者岗位,让老人“有事可做”。在幸福老人村的乡村咖啡屋,奶奶们熟练地操作咖啡机,给咖啡拉花,她们跟着幸福老人村工作人员学习做咖啡,很快就能独立制作咖啡,成为咖啡屋的志愿者。不少市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让“咖啡奶奶”的生活充实又快乐,她们每天会时刻关注手机上咖啡群里的消息,以免错过“订单”,最多的一天奶奶们共做了80多杯咖啡。

555.jpg

(图片:堰泾村乡村咖啡屋|来源:网络公开)

不少老人乐于在乡村中发挥余热,比如有60多岁的“小老人”主动去照顾80多岁的“老老人”,成为建设新乡村的一员。从公益助老到代际互动,更多人来到堰泾村,感受到了这里因养老而形成的乡村“社群”的活力。

2.陕西袁家村模式

袁家村的成功归结于“村干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典型”,村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其模式可以归结为“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村集体平台为载体,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袁家村模式中,村集体组织作为开发主体,参与项目开发与运营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自身“服务员”与”协调员”的角色属性,为村民打下手做好服务工作,协调集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最终由村集体承担全部风险,完全依靠村集体自身的能力将项目引领向成功。

666.jpg

(图片:袁家村|来源:网络公开)

袁家村在产业方面可以总结为“一个品牌,两个产业”:一个品牌是指“袁家村”品牌,“袁家村”的品牌价值估值已经超过20亿元,并且仍然在快速的增值中。“袁家村”的品牌,可以形象地解读为“袁汁袁味的精神原乡”,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内涵的“农”字号品牌,其产业与三农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两个产业,一是指以传统民俗和创意文化为核心的个性化、高端化和系列化关中文化产品产业。二是指以特色农副和健康餐饮为核心的农副产品的种养殖、加工包装和销售产业。

目前,袁家村汇集了1000多个创客,吸纳了周边村民及外地约3000多人就业,且年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经历十余年的发展,袁家村成为了享誉中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777.jpg

(图片:袁家村街景|来源:网络公开)

(三)注重长期规划

国内的乡村大多是千百年传承,管理者也好,村民也好,都是乡村的核心主体,乡村的发展应该具有长远眼光,不应局限于短期效应和一时的政绩。要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确保乡村后续发展的动力和长期价值。

1. 杭州桐庐县梅蓉村

近期,杭州桐庐县梅蓉村整村运营的第二个项目梅蓉驿乡村会客厅HOYIcoffee,吸引众多年轻人前往打卡。同样火爆的还有今年开业的梅蓉忆茶馆,这座始建于1914年承载着“梅蓉精神”的罗家大屋,既保留了老桐庐人惬意的喝茶听戏生活,也引进了自带流量的新兴网红元素,推出的国风合伙人计划,传达中式美学生活,备受广大汉服爱好者欢迎。

2023年8月,杭州市商旅运河集团与桐庐县人民政府签订桐庐县全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开启精品民宿村样板项目—桐庐梅蓉村。双方计划通过桐庐梅蓉村整村运营,采用民宿业态打造、乡村旅游要素整合运营、文旅业态招引等方式,并共同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企深度合作以及市、县两级国企合作开发带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888.jpg

(图片:梅蓉村新打卡地标HOYIcoffee|来源:网络公开)

梅蓉村项目采用全产业链联动、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要素共建共享思维,联动品牌民宿、OTA平台、农产品销售、乡村游乐等产业,以整村运营盘活乡村资源,以“民宿+”为核心,组合“民宿+文化”“民宿+农旅”“民宿+休闲”“民宿+设计”“民宿+艺术”等多元模式,推动上下游产业交叉交融。同时,派驻专业团队在策划规划、设计定位、开发建设、产品研发、运维管理方面,指导精品民宿村建设各环节有效衔接,从而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管理。并且项目方着力将收益留在当地,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运营有利润、存量能盘活、百姓有分红、集体有增收,让产业共荣、乡村发展、百姓致富。

三 · 整村运营的方式和路径

(一)整合资源,搭建服务平台

通过搭建整村运营服务平台,整合村内外的生产资料、生产要素,为乡村发展提供支持。浙江乌镇,就通过整合全镇的旅游资源,搭建了乌镇旅游服务平台,带动了乌村等镇域其他村落融入旅游业各要素的协同发展。

(二)创新机制,发展村集体经济

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机制创新改革,提升经营的灵活性,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增强村庄自我发展能力。

(三)优化空间,变革生产关系

围绕村域农田资源,进行空间优化和资源权属变更,让生产资料变为发展资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明晰产权,促进资源资产化

对村内可经营性的闲置资源和低效使用资源进行产权关系梳理,构建交易产品分类和价格体系,引入市场机制激活资源的价值。

(五)建立分配机制,保障村民利益

这方面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就做了比较好的尝试,他们协同村集体建立运营收益的分配机制,最大程度确保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六)提供赋能服务,推动创新发展

通过提供品质生产、品牌包装、销售渠道等价值服务,赋能乡村产业系统发展,为实现乡村均富、乡村发展注入新切实动力。

999.jpg

编者后记

从突出村庄特色、强化内生动力到注重长期规划,整村运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和优化空间,让不同乡村都可以实现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发展,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振兴之路。基于产业发展的整村运营,要求我们回归乡村振兴的本质,关注村庄的内在需求和产业特色,通过创新机制和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文献参考来源:沉浸城市;共青宣传;旅游产业视角;中农乡村品牌研究院;美丽中兴;农业行业观察;乡村开发模式案例;乡创中国;浙江国资

客服电话:010-56247008 (工作日09:30-17:30)
微信公众号:meilixxc   关于我们
 
 

首页

农房

旅居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