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老人旅居养老现状、特征与趋势
发布时间:2024/10/23

“旅居生活”成为近些年休闲度假市场或者老年人旅游市场喜闻乐见的健康养老新风尚,助推了海南、贵州等避寒和避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催生了第二居所、养老酒店、养老度假村等兼具养老和度假功能复合型旅游项目的快速涌现。

当前有关老年人旅居康养的研究还非常缺乏,面对中国老龄化还将持续加深的未来趋势,对一度快速发展的老年人旅居康养进行较为系统化、全面化的梳理和研究,研判老年人旅居康养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就非常有必要。

 01

老年人旅居养老概述

(一)什么是旅居康养生活

简单地来说,旅居生活是人们前往异地停留并居住一段时间的经历。

2015年12月,中国老龄产业协会老年宜居养生委员会发布的《旅居养老服务机构评价准则》(T/CSI 0003~2015)提出,旅居养老是老年人在常住地域以外的城镇旅行并居住,单次旅居时间超过15日;在旅居过程中,享受各类适老服务,进行养老的生活模式。如果没有特别区分,本文将“旅居康养”和“旅居养老”视作同一概念。虽然该标准没有对单次旅居的时间上限进行界定,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一般不会超过12个月。旅居生活隶属旅游活动的范畴,往往是在外地停留较长时间的旅游活动。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生活习惯与中青年等群体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老年人外出旅游,一般以健康养老为主要目的,其中那些有着良好家庭经济基础的老年人,选择了旅居康养的生活方式,老年人一般是旅居康养的主体。上述标准还对旅居老年人进行了界定,认为旅居老年人是年龄为55周岁至80周岁的生活能基本自理的活力老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及国际通行标准,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人群。上述标准可能考虑了中国女性55岁退休的情况。本文认为凡是60周岁以上开展旅居康养的老年人都可以视作旅居老年人的范畴。

(二)老年人旅居康养特征

1. 通常表现有在异地的安定居住

一般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往往选择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民宿、度假村等短期租赁性质的住宿形式过夜,旅游活动集中在景区,一般不与社区居民有长期的日常接触。而老年人旅居人群往往选择第二居所、共享住宅、长租公寓、养老社区、养老酒店、养老度假村等可以长期居留或者配套健康养老功能的住宿形式居住,直接购买第二居所享受本地生活是旅居人群与一般游客相比最为显著的特征。

2. 比休闲度假更为长期的异地体验

从新世纪以来,推动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就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孜孜以求的目标。休闲度假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相比,具有停留时间长、花费高以及体验深的特点。观光旅游以一日游为主,一般不超过2~3天;而休闲度假旅游往往在2~3天以上,一般也不会超过15天。旅居生活明显是比休闲度假更为深入的旅游体验。

3. 宜人的气候条件是旅居康养的首要考量

旅居群体之所以被称为候鸟旅游者,主要因为像候鸟一样在冬天前往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避寒,夏天前往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避。

4. 缓解慢性病困扰是旅居康养的主要动因

老年人普遍为腰腿疼痛等骨关节病,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睡眠障碍等精神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所长期困扰,而宜人的气候条件和优异的生态环境对于缓解老年人的诸多慢性病有着良好的疗效。老年人通过开展旅居康养,缓解或治疗病痛并期望实现延年益寿的目的。

02

老年人旅居康养现状

(一)国家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2013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统筹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相关领域的互动发展。

同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整合当地优势医疗资源、中医药等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养生、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2014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提出,结合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

2018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提出,加快开发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

为了贯彻相关文件和规划的精神,2017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卫规划发〔2017〕30号),进一步提出要促进健康服务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直接对健康旅游的发展进行部署,而老年人旅居康养属于健康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老龄化进程速度快为旅居康养发展奠定前提

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明显短于法国的126年、英国的46年以及德国的40年。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呈现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庞大的显著特点。

老年人,特别是离退休后的老年人一般拥有时间和经济能力开展旅游活动,伴随老龄化进程,老年人旅游市场快速发展,而老年人旅居康养是老年人旅游大市场的高端化细分市场。2018年城镇65岁及以上国内游客占城镇出游人数的4.95%,有2.04亿人次;农村65岁及以上国内游客占农村出游人数的3.8%,有0.54亿人次。两者合计有2.56亿人次,占到当年国内总出游人次的4.62%。

2019年,携程发布的《老年群体旅游行为报告》显示,65%的老年出游用户每年出行3次以上。飞猪数据显示,2019年,“60后”银发旅游群体的旅游消费金额整体是“00后”的3倍。按照每位老年人一年平均旅游3次,每次消费1600元计算,中国老年人旅游市场规模超万亿元。

根据有关统计,当前老年人旅游在外停留时间超过7天的能占到39.4%,如果按照在外停留超过15天的能占到6%,那么粗略估算,当前老年人旅居康养市场的规模已经能够达到1500万人次/年。

03

老年人旅居康养发展趋

老年人旅居康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长期以来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衡,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养老和医疗保障总体水平较低,适宜开展旅居康养项目的地区囿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力有限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制约着老年人旅居康养在更广的范围和更大的规模开展。同时也需要看到,系列问题需要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推动解决,影响老年人旅居康养进一步发展的大趋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总体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预期。

(一)乡村旅居有望逐渐占据旅居康养主体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城市近郊的乡村地区将成为开展旅居康养的主要地区。根据中国社科院的预测,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2%左右。若按照14.3亿总人口规模计算,届时只有4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的空心化程度还将进一步加剧。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振兴,关键需要实现城乡要素之间的自由流动。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其中推动城镇居民能够向乡村的自由迁徙流动最为关键。当前中国城镇的中高收入、老年人等群体渴望回归乡土田园的倾向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

(二)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保障高质量开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大力提高社会保障的均等化水平,比如从2014年到2016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号)等,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建立起来。养老服务体系快速健全,截止2020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028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07万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5793亿元,基金支出60197亿元。截至2021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6万个,床位812.6万张。近些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以及养老服务机构数量都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将有利于提高老年人旅居康养的保障水平。

近些年,国家还大力推动医养结合发展。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卫老龄发〔2022〕25号),推动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6492个,机构床位总数175万张,医养签约近7.9万对。医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全国联网和异地结算的全面实现,将有利于刺激更多老年人开启旅居康养生活,将有利于促进适宜开展旅居康养的地区建设更高质量的旅居康养产品体系。

客服电话:010-56247008 (工作日09:30-17:30)
微信公众号:meilixxc   关于我们
 
 

首页

农房

旅居

我的